跨學科視角的啟發 - 印度學者Sana Hashmi 致力創造更多台印交流機會

金卡辦公室邀請作家Michelle Kuo與印度學者Sana Hashmi博士對話,這位金卡人在台灣總是給人優雅和熱情的感覺,以下文章改編自台灣就業金卡辦公室訪問金卡持有者Sana Hashmi的對話內容。

Sana任職於台亞交流基金會,擔任博士後研究人員,她同時也是印度太平洋事務研究所 (RIIPA) 的附屬研究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對外關係、中國外交政策、台灣新南向政策、台印關係、中國領土爭端、印太及亞洲安全。她曾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印度政府外交部顧問,並曾被任命為英國新世代外交和安全政策學者。

An Indian Scholar Seeks to Create Mutual Exchange Between Taiwan and …

Sana擁有新德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的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著作頗豐,文章散見於報章雜誌、期刊,並著有《中國處理領土爭端的方法:教訓與前景》(新德里:知識世界,2016 年)一書,目前正在編寫一本關於將印度置於台灣新南向政策中的書籍。

你為何來台灣?

2020年2月,我以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的身份來台。當時我以為只會停留11個月,並在研究結束後回到印度。然而,不到幾個月的時間,我就意識到台灣和台印關係有這麼大的研究潛力。台灣是一個如此美麗的國家,擁有如此善良和好客的人民。我希望更多來自我的國家的人更加了解台灣。為了讓印度同胞了解台灣,我開始用社交媒體帳戶,分享對這個國家的看法,結果從印度得到鋪天蓋地的回饋。

而這某個程度促使我延長停留時間,我也得到了同事和朋友的大力支持。2020年MOFA研究計畫結束後,我開始了亞洲交流基金會的訪問研究計畫。每次都得申請新的居留簽證,程序繁瑣又官僚,讓我很難專注於工作。所以,我的朋友和同事鼓勵我申請就業金卡,金卡讓我可以投注更多心力在工作上。

An Indian Scholar Seeks to Create Mutual Exchange Between Taiwan and …

你的工作建立了印度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如果你要給一些印度學者、記者、教育工作者等人來台灣的理由,你會說什麼?

現在幾乎每位研究中國的印度學者都想去中國,很少有學者寫過關於台灣的文章,更不用說訪問台灣了。每當我在台灣的會議室裡,環顧四周,通常會發現我是房間裡唯一的印度人。我希望更多的印度學者和記者訪問台灣,並以自己的觀點理解台灣。隨著疫情的結束,我開始看到較多印度學者和記者對台灣產生興趣。

隨著地緣政治變化的展開,印度和台灣是所有印太地區會議都在討論的兩個國家。目前,台印關係主要是從中國和一個中國政策的角度來討論,而跳脫中國的視角看待台灣非常重要。在台灣,我了解到通過跨學科的方法研究台灣和中國至關重要,意識到關注人民、文化和超越安全領域的社會關係方面是多麼關鍵。我在台灣的停留以及與各界人士的互動,加深了我對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認識。

即使在今天,印度人對研究台灣的興趣也不大。其中很大的阻礙是擔心被中國官員關切而無法往返中國。所以當我開始在台灣工作時,我試圖寫更多關於台灣與外界互動的文章。我相信作為一名在台的印度學者,能提供關於台灣獨特的視角。我開始寫一些超出舒適圈主題,例如僑民和文化聯繫。一些人擔心我在台灣發聲或寫作會限制我的發展路線,但我經常收到一些關於台灣文章的邀約,因此可以確定的是,人們有機會在這裡發展自己的事業。

這裡談論政治的風氣非常開放,你可以在寺廟、餐館與任何人輕鬆交談,可以發現台灣和中國是如何看待彼此,我想這是印度學者乃至印度政府在某種程度上還無法體認到的東西。

如果你要對尋求國際鏈結和國際能見度的台灣人提出一些建議,你會對他們說什麼?

台灣需要更好地了解印度,並努力拓展雙方關係。到目前為止,理解主要侷限於西方世界;而沒有印度,印太研究是不完整的,世界也都對它抱有期待。我看不出台灣有任何不該積極看待印度的理由。

台灣推出相對較新的新南向政策,以精簡其在印太地區的政策。當台灣對該政策進行盤點之時,制定強有力的印度政策至關重要。台灣有必要平衡其與西方和該地區國家的聯繫、必須使關係多樣化。對於印度,這當然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印度也必須擺脫猶豫,與台灣接觸。

An Indian Scholar Seeks to Create Mutual Exchange Between Taiwan and …

你希望台灣人對印度,在哪方面能有更多了解?

台灣人對印度的接觸有限,且多只是關於咖哩和食物。人們對印度的多樣性所知甚少。但我明白,相互了解是進行式,我認為它已開始形成改變。作為台印關係的堅定倡導者,我希望看到印度人和台灣人民之間有更多的交流。

儘管成為諸多場合的印度代表一定承受了很大壓力,但你仍舊優雅地提供各種文化知識!你曾寫過關於台灣的印度僑民的文章,是否願意談談這些社群在這裡的情況呢?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嗎?

我們有一個大約 5,000 人的小社群。這個數字很小,特別是與在新加坡或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印度人口進行比較時。儘管人數不多,但卻富裕而緊密。在缺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他們仍在組織和建立社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很想記錄這裡印度社群的人們——他們是如何來到台灣、他們的故事。我很珍惜台灣的印度人社群。台灣擁抱了我們,在家鄉之外又給與了我們第二個家。

我相信,如果印度人和台灣人之間有更多的交流,雙方政府會有相互交談的迫切性。如果在台灣有更多的印度人,那麼印度政府將被迫支持台海的和平與穩定、增加雙方關係的籌碼。

我喜歡你關於僑民的文章,並從中學到了很多。它為這裡的印度移民浪潮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歷史。你在這裡曾感受到任何歧視嗎?

在台灣,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專業層面,我都感到很受歡迎。台灣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國家。當我去餐館或咖啡店時,人們經常問我是否來自印度並想談談我的國家。而曾經到過印度的台灣人也對印度讚不絕口!總的來說,印度社群在這裡很受到尊重。

An Indian Scholar Seeks to Create Mutual Exchange Between Taiwan and …

有什麼最後的話想說嗎?

台灣有一顆開放包容的心,這是一個溫馨的島國。當我決定讓台灣成為我的家時,感覺是正確和自然的。我來這裡不僅僅是為了台灣或印度,而是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對於我得到的所有支持,我只想說謝謝你,台灣!

你可以在 Twitter 上關注 Sana Has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