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職場生存術:你需要知道的四大文化差異

外國專業人士在適應當地職場文化時遇到一些障礙是很常見的,無論您是在台灣公司開始新工作,還是自己設立公司創業,或是僅僅在專業層面上與台灣企業合作。本文旨在解釋台灣職場上最常見的四個文化差異。

  1. 提供回饋

提供回饋

不同文化的職場在交流回饋的方式上皆有著獨特的細微差別——無論是正面的或負面的。而台灣的職場文化最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正面衝突。

台灣的職場文化是不喜歡和他人正面衝突,因此直接和固執己見的方法可能不適用於同事和管理階層。同事之間的負面評論或批評,尤其是在管理者和下屬之間的衝突,可能會讓所有參與者感到彆扭和尷尬,因此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在一大群人面前給出負評。這就是為什麼「面子」這個概念特別重要,任何導致同事或商業夥伴沒有面子的互動都可能造成無法修復地關係破壞。

這種文化上的細微差異要求一個人牢牢掌握自己說話的語境:對你的語氣、字句和資歷保持敏感。例如,在台灣的會議中,無論是多麼有建設性的發言,只要是對他人的批評,都是一件相當失禮的行為,並很容易被誤解成為了引起對自己的關注,而試圖在其他成員面前羞辱同事。不過,在一大群人面前讚美他人,這肯定是受歡迎的。

您可能會較常碰到以書面或電子郵件所表達的批評和回饋。雖然這可能是短期內避免正面衝突的一種手段,但建議儘快安排面對面的討論,以避免衍伸成長期誤解。簡短的文字可能會讓人以不同於原意的方式做出解讀,因此當面明確地傳達反饋或批評才不會吃虧。此外,當面溝通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解釋是否哪裡有誤會。

  1. 階級制度

階級制度

與上述「面子」概念息息相關的是職場上的階級觀念——您的職位和與您溝通的人的相對位置決定了訊息的接收方式。

如果您是當地團隊的一員,請務必瞭解,如果您的上級主管給你一項任務,則應盡可能先按照指示執行任務。外國專業人士在台灣容易犯的另一個常見錯誤是,向直屬上司分享改進意見或建議。如果你在這份工作關係中的初期就這麼做,很可能被解讀為愛批評甚至傲慢。

在台灣職場上,特別是你的公司是本土公司,他人的資歷應受尊重與嚴肅看待。此外,當職場中存在階級制度時,可能會使員工感到自己被微觀管理,或者期望服從高於一切。因此,與老闆私下保持友好關係是在公司內長期成功的關鍵——能給人一種你是盟友的印象相當重要。

另一方面,如果您與台灣公司有業務往來,那麼盡快找到可以做出執行決策的人,因為與位階較低的人溝通可能會被拖延以至於沒有效率。最好能與有權迅速做出決定的人建立聯繫,或者是「關係」。

  1. 關係

關係

呼應上面關於被老闆喜歡的觀點,建立更深的聯繫將有助於長期的職涯成功。 「關係」可以粗略地翻譯為個人交情或社交人脈。關係好壞或沒有任何關係都會影響一個人在職場的表現和完成工作的能力。

被各個階層的人喜歡將有助於您獲得成功。雖然這一點在世界各地都普遍適用,但在台灣尤其如此,良好的個人關係可以發展為富有成效的專業關係。這並不是說你必須與所有同事成為親密的朋友,但對他們的個人生活表現出興趣並建立融洽的關係是培養信任的好方法。

花一些時間去瞭解您身邊的同事——您可能會注意到有些人會問您一些私人問題,但這也表示有人想建立更深層的連結。盡量避免八卦和有爭議的話題,因為印象和名聲傳播地特別快。贈送禮物是表達對同事的感激和尊重的常見方式,所以如果您去旅行或度假,請記得帶一些紀念品回來。

  1. 架構重於靈活性

架構重於靈活性

在疫情期間,大部分台灣公司不像全球許多公司一樣具有工作彈性,而是被動地按照政府的規定進行調整且幅度相當保守。管理者往往無法相信員工在家可以有效地工作,或按照他們自己的模式和方法工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的工作文化相當看重員工的出缺勤,這意味著員工必須出現在辦公室8小時(或更多!)才能獲得認可。這是在台外國專業人士必須適應的一項重大調整。生產力是以一個人在公司和被監督的時間來衡量,也是公司以KPI考評員工時最常見的績效指標。因此,員工的產出和能力有時會因實際出勤而產生偏差。雖然上述的工作實踐方式往往被認為已經過時,大多數人期望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但在台灣職場上往往並不被鼓勵。

反之,如果您的目標是創立自己的公司並留住頂尖人才,那麼提供一個具備工作–生活都能平衡的職場環境才是個好主意,例如疫情期間讓員工可以選擇在家工作以便照顧家人,並提供對話管道讓雙方一起討論如何營造線上協作的工作環境。當然,有很多方法來形塑職場文化,但關鍵的考慮因素是員工的福祉。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創造力和生產力自然會隨之而來。

此篇文章由All Hands Taiwan共同創辦人、Pagoda Projects台灣經理Daniel Miller撰寫。